学习研究
     
    《人民日报》:为民须先畏民
    2014-04-17 00:00   审核人:

    叶建军

    2014年04月17日08:29  来源:人民日报

      当前,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持续深入开展,一些地区突出服务群众的举措,新风扑面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为民情怀都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底色。而要做好“为民”,首先必须“畏民”。

      古人说得好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抗战胜利后,马歇尔在重庆受到国民党最高规格的设宴招待。而当其飞往延安后,迎接他的只有粗茶淡饭,但干部一有空就为老百姓种庄稼。马歇尔对这种反差深为感动。历史证明,人民最终选择了“仅剩一条被子也要剪一半给乡亲过冬”的共产党,民心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独特优势所在。

      正因此,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永葆先进性、纯洁性,要求全体党员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毋庸讳言,随着政权日益巩固,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丢掉了为民的原始基因。一些人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不听民众呼声、不思民间疾苦、不谋民生利益,甚至堕落为群众深恶痛绝的贪官,一步步侵蚀着党和群众在生死与共中结下的深厚感情,让亲民优势逐步变成脱离群众的危险。“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,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。”凡此种种,映照出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不敬不畏的思想。

      瞻往可以察来。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深谙为政之道,他用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警示自己,成就了贞观之治。古人尚有如此认识,何况共产党人?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,本质就是带有深厚感情的为民,彰显了对群众敬畏之心。权力来自人民,也理应服务于人民。“民心若是倒了,想扶也扶不起来了。”马年春晚上的这句台词令人警醒。失去对人民的敬畏,即使为民也是表面而不是深入的,是应景而不是发自内心的,是虚情假意而不是真心实意的。

      “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,“人民”二字沉甸甸。正因如此,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“畏”职责不尽,“畏”形象不正,“畏”处事不公,“畏”人民不满意、不答应、不高兴。

      “不自重者致辱,不自畏者招祸。”民心就是政权,畏民才能为民。官如畏民,民必敬官;官若为民,民必馈官。回归“权为民所赋”的逻辑原点和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感情基点,我们方能跳出“历史周期律”,实现国长治、民久安。


    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4年04月17日 05 版)

    关闭窗口